Volume 3,Issue 5
东莞高校创新实践活动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研究
处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这样背景下,高校作为民族“三交”(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阵地,其创新实践活动对培养跨文化人才、推动民族团结有着关键意义,本文把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作为示例,分析“百千万工程”框架下六大领域实践活动的成效与弊端,给出“资源整合 - 活动设计 - 长效机制”三位一体的促进路径。依靠“校-地-企-社”四方联动机制、数字化平台与常态化评估体系达成,能系统性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分布不均、实践浅层化这类问题,为大湾区高校“三交”工作提供有借鉴价值的理论样式与实践样本。
[1] 曾傲蕾.族际接触理论视角下汉族大学生族际交往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4.
[2] 王立新,李平.充分发挥高校育人功能,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满族研究,2015,(02):11-14.
[3] 黄艳.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优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3.
[4] 侯钰婧.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多元价值与理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1):102-106+115.
[5] 邵诗云.促进高校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创新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 2019.
[6] 梁克俊.地方高校学生工作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路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 33 (03): 15-17.
[7] 项久才, 江泳. 非民族院校促进多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着力点与对策[J]. 教育现代化, 2016, 3 (07): 149-151
[8] 安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进展与未来进路(2014—2024)[J].辽宁民族研究,2025,(02):86-92.
[9] 杨蕾.民族学校学生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一中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5,9(04):158-162.
[10] 陈光军.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效途径探究[J].满族研究,2018,(0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