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3,Issue 5
改革开放后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抉择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通过各项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及措施最终要实现的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对央行货币政策的执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本文首先比较了货币政策单目标与多目标的执行效果,而后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变化,并分析目前不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得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多目标之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削弱,但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我国更适宜选取多目标制,以求在宏观经济发展中实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以及金融稳定之间的均衡的结论。本文最后对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多目标之间的协调兼顾提出了一些建议。
[1] 刘鸿儒. 关于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问题[J].金融研究,1983(11):1-8.
[2] 谢杭生, 孙青. 战后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目标比较[J].金融研究,1997(06):66-70.
[3] 戴根有.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金融研究,2000(09):1-12.
[4] 谢平. 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J].金融研究,2000(01):1-10.
[5] 郭田勇.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内涵研究[J].金融研究,2001(07):18-26.
[6] 张衔.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5(12):50-55.
[7]张兰.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及我国的选择[J]. 生产力研究,2016(02):94-99.
[8] 韩栋. 货币政策:"多目标"还是"单目标"——兼论通货膨胀目标制[J].生产力研究,2009(12):45-47.
[9] 汪川."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转型的理论及政策分析[J].经济学家,2015(05):35-42.
[10] 郭红兵, 陈平. 中国货币政策的工具规则和目标规则——"多工具, 多目标"背景下的一个比较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08):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