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3,Issue 9
Fall 2025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赋能高校美育路径研究—— 以四川凉山彝族非遗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蕴含丰富底蕴的文化财富。随着工业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存续断际的问题。美育被视为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部分,它是文化继承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途径。非遗不仅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历史记忆,也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将非遗融入高校美育体系,不仅能够丰富高校美育资源,而且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研究聚焦凉山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育的融合价值,探索非遗与高等教育美育结合的潜在路径和方法,为非遗赋能高校美育提供新的思考和方向。
[1] 由丽丹.高职院校非遗+美育交融共生机制的探索研究—— 以非遗手工盘扣为例[J].辽宁丝绸,2024,(04):161-162.
[2] 梁敏茹.大众美育视阈下的“非遗在社区”研究[D].成都大学,2024.
[3] 孙筝筝.基于社会美育功能的非遗文创品牌设计探究—— 以彝族火把节为例[J].大众文艺,2023,(03):68-70.
[4] 陈雨萌.彝族漆器艺术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22.
[5] 张宏,卜庆立.阿坝州全域旅游发展研究[J].漫旅,2022,9(10):44-46.
[6] 张倩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路径[J].歌海,2021(3):38-41,51.
[7] 唐西胜.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育人的理念与实践 —— 以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1(19):5-10.
[8] 周俊炜.区域非遗文化与高校美育契合性提升策略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5):后插11- 后插12.
[9] 杨梅.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 凉山州越西县普雄镇的实践经验[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5(3):21-29.
[10] 胡雪洁.文化记忆视域下凉山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22.
[12] 唐宏.关于四川凉山州彝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思考[J].大众文艺,2023,(09):1-3.
[13] 李思杰,王樱洁.美育浸润视域下非遗传承保护与高校育人的协同发展路径[N].大河美术报,2024-07-19(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