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3,Issue 4
Fall 2025
岩溶分布对隧道围岩变形及地表沉降影响分析研究
依托深惠城际铁路工程,结合岩溶勘探数据,采用有限元法建立溶洞隧道三维模型,分析溶洞尺寸、位置、间距、充填状态及形态等14组工况对隧道围岩变形及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顶部溶洞可减缓围岩变形,且尺寸越大减缓效果越显著;溶洞位置影响排序为侧部>底部>顶部;溶洞与隧道间距存在最优值(4m)。
[1] 钱七虎. 隧道工程建设地质预报及信息化技术的主要进展及发展方向[J].隧道建设,2017,37(03):251-263.
[2] 陈湘生, 徐志豪, 包小华, 等. 中国隧道建设面临的若干挑战与技术突破[J].中国公路学报,2020,33(12):1-14.
[3] 李术才, 刘斌, 孙怀凤, 等.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33(06):1090-1113.
[4] 许振浩, 邵瑞琦, 林鹏, 等. 隧道不良地质识别: 方法、现状及智能化发展方向[J].地球学报,2024,45(01):5-24.
[5] 段春龙, 杨亚磊. 电磁波CT技术在岩溶勘查和注浆检测方面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7,14(04):435-441.
[6] 薛龙, 刘天云, 张建民. 基于能量最小化原理的弹性波CT成像频域有限元反演算法[J].地震工程学报,2018,40(02):376-383.
[7]蒋益平, 陈洪胜, 李露瑶, 等. 岩溶区地铁盾构隧道下穿水源地综合勘探技术[J].隧道建设( 中英文),2023,43(09):1541-1548.
[8] 章雪松, 钟宙灿, 张展, 等. 探地雷达与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采矿空洞探测中的综合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7,14(05):606-611.
[9] 郝泽江, 张强, 龚胜平, 等. 东天山镜儿泉地区地壳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地质含义[J].地质学报,2024.
[10] 江巍, 魏桦, 彭绪洲, 等. 浅层地震折射在某垃圾填埋场地勘探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8,15(02):23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