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2,Issue 10
Fall 2024
新媒体时代非遗传承与传播策略研究—— 以“大吴泥塑”为例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大吴泥塑为研究对象,探讨新媒体时代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环境和新策略。通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以大吴泥塑为例的非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保护与传承相关现状,提出一系列有效的传承与传播策略,旨在为非遗的可持续数字化传承与传播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未来,大吴泥塑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更多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索,以适应时代变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1] 张西昌. 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 西安美术学院,2013.
[2] 孟令法.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历史演进[J].遗产,2019,(01):111-135+320.
[3] 陆晶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中政府职能研究[D]. 长春工业大学,2018.
[4]邢晶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3.10.27035/d.cnki.ggxmc.2023.001365.
[5] 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L].unesco,2003.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132540_chi
[6] 武艺, 马英哲. 对国外“ 非遗” 保护经验的思考[J].人文天下,2015,(21):70-72.
10.16737/j.cnki.rwtx81281190.2015.21.012.
[7]黄章山,关溪莹.非遗传承困境及路径分析—— 以潮州大吴泥塑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 年36 期 非遗传承困境及路径分析<br/>——以潮州大吴泥塑为例_ 参考网.
[8]广东省文化馆.泥塑(大吴泥塑)[M].广州:广东省文化馆,2017.广东省文化馆-非遗中心- 泥塑(大吴泥塑).
[9]潘华华.基于“编码— 解码”理论的文化类节目传播策略研究—— 以《非遗里的中国》为例[J].视听,2024,(05):99-102.10.19395/j.cnki.1674-246x.2024.05.039.
[10]白松强,李惠.前瞻与思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国际视角—— 评《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述论》[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04):123-128.
[11]Kolar T,Zabkar V. A consumer-based model of authenticity: An oxymoron or the found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marketing?[J]. Tourism management(1982),2010,31(5):652-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