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3,Issue 2
从民俗文化传播看中俄高校合作研学的内容设计与价值引导
本文围绕黑龙江民俗文化在中俄高校研学活动中的传播展开探讨,结合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文化接受理论与教育传播融合理论,分析当前传播过程中的优势与挑战。研究指出,尽管已有一定传播成效,但在内容碎片化、翻译失真与价值引导不足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为提升传播效果,需加强内容系统构建、提高语言转换质量,并深化文化价值传递,以推动中俄青年更深层次的文化理解与交流。
[1] 施海波.冰上丝路绽花蕊研学交流结硕果——中俄研学交流设计有感[J].黑河教育,2020,(03):14-15.
[2] 岳立杰,戴枭翔.研学交流新模式促进中俄文化传承与发展[N].滨城时报,2024-12-10(002).
[3]Hall E T. Beyond culture[M]. Anchor, 1976.
[4] 吴越民. 象征符号解码与跨文化差异[J].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7(2): 166.
[5] 马亚莉, 高亮. 中外合作办学中语言课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1, 1: 67-70.
[6]Nolan R. Communicating and adapting across cultures: Living and working in the global village[M]. Bloomsbury Publishing USA, 1999.
[7] 许梅,马鑫鑫,许婷婷,等.目的论视角下的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J].英语广场,2020,(3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