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1,Issue 4
Fall 2025
火星文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现象分析
“火星文”作为一种由韩文、日文、简体中文、繁体中文、生僻字、符号等组合起来,同时夹杂了外来用语、方言以及注音不选字的综合体,曾风靡于九零后网络群体中,而“火星文”的出现既有传统的文化因素,也离不开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给予火星文一定的宽容和支持,鼓励创新和个性化表达,从而在维护规范用语的同时,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1]董长弟.“火星文”现象评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8,(02):39-42.
[2]郝志伦.汉语隐语论纲[M]. 成都:巴蜀书社,2001:316- 318.
[3]于全有,裴景瑞.“火星文”涌生的语言社会文化现象[J].文化学刊,2008,(02):151-155.
[4]陈虹樾.生态语言学视阙下的网络流行语[J].高教学刊,2017,(04):187-188.
[5]陈立中.论“火星文”的性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05):104-108.
[6]李青青,林培丰.火星文构形分析及其“类文字性”探讨[J].语文学刊,2012,(09):57-58.
[7]韦献妮.从生态语言学角度看中国网络语言的衍生与影响[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9(01):98-100+104.
[8]何祎金.意义世界与文化结晶:青少年流行语的社会学考察[J].中国青年研究,2018,(08):10-16.
[9]杜源恺.青年MBTI网络语言的样态表征、生成机理与审思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25,(02):92-98.
[10]罗玮.现代汉语的网络化表达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3,44(06):72-75.
[11]张雪梅.当代网络语言狂欢中的外语专业研究生母语意识:困境与应对[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04):60-65.
[12]武立红.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生态+”研究的多学科范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3(02):1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