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Volume 3,Issue 9

Fall 2025

Cite this article
1
Download
7
Citations
47
Views
14 February 2025

数字赋能非遗木雕文化保护传承的逻辑机理与创新路径探究

琪 洪
Show Less
1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
ETR 2025 , 3(7), 48–50; https://doi.org/10.61369/ETR.11002
© 2025 by the Author. Licensee Art and Design, USA. This article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NC 4.0)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
Abstract

当前,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数字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这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木雕文化,能够极大地突破呈现方式与传播条件的限制,使其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为非遗木雕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新的思路与路径。对此,本文首先阐述数字赋能非遗木雕文化保护传承的逻辑机理,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创新路径,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Keywords
数字
非遗木雕文化
保护传承
逻辑机理
创新路径
References

[1] 刘丽琴.数字化时代下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天工,2020(2):108-109.
[2] 王建彦.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技术路线与体系构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4(11):29-32,38.
[3] 沈姚姚.多维度影像及新媒介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以唐建陵翁仲为例[D].西安理工大学,2018,23(45): 133 ~ 146.
[4] 闫润扬.“数字唐陵”网页交互设计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7,22(33): 155 ~ 167.
[5] 王克祥.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创意与设计,2018,24(5): 63 ~ 70.
[6] 迟晓丽,王慧磊.探析湘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11(6): 140 ~ 141.
[7] 赵麒凯.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古城数字化保护系统设计及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8,13(8): 45 ~ 47.
[8] 呼延垚.陕西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23(45): 166 ~ 189.
[9] 梁明玉.基于“非遗+ 数字藏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数字化转型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22): 38-41.
[10] 江琼.非遗文化传播发展中数字动画短视频应用途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14): 184-186.
[11] 芦人静,李惠芬.论数字时代非遗传承中的文化认同[J].江苏社会科学,2024(05): 232-240.
[12] 覃森荣,黄美覃,万怡,等.数字营销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优势探析[J].新传奇,2024(17): 122-124.
[13] 张雪.数字技术背景下贵州非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02): 193-195.
[14] 胡宇.非遗与传统文化传播在数字技术视野下的逻辑变化[J].美术教育研究,2024(03): 55-57.
[15] 郭燕齐,许晓.数字文创产品中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融合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4,4(04): 96-98.

Share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