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3,Issue 9
交往理论视角下加强新时代民族团结路径研究
交往彰显人的社会性本质,编织社会关系,推动共同体形成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内在推动力。交往理论明确阐释出的和平交往原则,对推动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解放具有重大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党创造性地将经典交往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强化民族交往的新要求。本文将从民族故事、网络空间、旅游业三个维度,探讨以交往理论强化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路径。
[1] 唐鸣,伍永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四维阐析[J].贵州民族研究,2024,45(04):47-54.
[2] 崔明德.观察研究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维度与层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4(08):67-77+184.
[3] 孙九霞,罗意林.以旅游“三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路[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4,(05):14-22.
[4] 陈纪,蒋子越.增进共同性:新时代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再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24,(03):128-140.
[5] 方素梅.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与现代启示[J].青海民族研究,2023,34(04):56-66.
[6] 谭亚莉,李亚楠.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考察与实现路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04):14-20.
[7] 李玉雄,许廷云.新时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境遇和突破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05):97-104.
[8] 高永久,杨龙文.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视域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概念内涵与逻辑依循[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04):13-21.
[9] 杜帮云.通过加强交往促进新时代民族团结——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视角[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3):9-16.
[10] 王婷,董强,秉浩.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和团结统一[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02):13-19.
[11] 王瑜,马小婷.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辨析、理论释析与教育路径探析[J].广西民族研究,2020,(05):32-39.
[12] 代洪宝.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3):31-39.
[13] 罗彩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22-26.
[14] 孙民,齐承水.论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中的民族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06):1-6.
[15] 李燕琴,张良泉:价值共振-共创- 共生:以旅游业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旅游学刊,2022,3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