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3,Issue 7
涪江流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以藏族羌族汉族为例
涪江流域是中国远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居住着藏族、羌族、等众多少数民族,藏族羌族汉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经济的交流,政策的影响,文化的同源促进民族间不断融合,在建筑风格上相互吸收,饮食习惯上相互渗透,以及其他方面也相互影响,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交往中不断促进民族交融,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华各民族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共同进步,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56个民族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1]郦道元.北魏水.经注[M].陈桥驿,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
[2]萧子显.南朝宋.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3]司马迁.西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阿坝州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
[5]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6]乌云格日勒.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多维度解析[J/OL].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04):14
[7]孔亭.协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J/OL].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6):13.
[8]徐静.马克思生产理论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论析[J].民族学论丛,2024,(02):5-13.
[9]杨宝琰.心理学视野下的民族治理研究——评《认同视野中的民族关系》[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4,16 (03):114-116.
[10]马惠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历史观导向及其着力点[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4,(03):23-27.
[11]田卫平.中华民族共同体“聚—融—生”历程的生动画卷——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4(05):28-29.
[12]何廷伟.保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文化认同[J].百科知识,2024,(12):54-56.
[13]刘雪妍,张会兰,罗泽宇等. 基于SWAT模型的涪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沙响应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 2024,31(03):79-89+100.
[14]贺存定,张瑾,高磊,等.重庆市西北涪江流域旧石器考古调查 [J].人类学学报,2023, 42(06):815-826.
[15]廖纯刚,梁博为,尹思亮. 2018—2022年涪江流域绵阳段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研究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20):51-53.
[16]李珊.“互联网+”视域下绵阳流域“涪江号子”的保护与传承[J].艺术品鉴, 2023,(27): 39-42.
[17]陈浩,林孝先,董廷旭等.涪江流域地貌特征及其与人口、经济的相关性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5(01):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