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3,Issue 2
Fall 2025
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语言能力及汉语文化的双重影响研究
自2004年“十大网络流行用语”评选活动以来,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引起广泛关注。学者们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扩展到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交媒体等多个领域。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深入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在语言体系构建和语言使用方面的影响,以及该影响所隐含的对于中华语言文化传承的利与弊。本研究发现:一方面,网络流行语丰富了青少年的语言词汇和表达方式,提升了语言创造力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青少年的语言和社交能力,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元素和动力,促进了文化传播与传承;另一方面,部分网络流行语不符合语言规范,缺乏深度和逻辑性,容易导致青少年混淆规范语言和网络语言,限制青少年语言思维的发展,造成语言风格单一,继而冲击传统文化规范,阻碍中华文化深度传承,削弱文化独特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引导策略,以促进青少年正确对待和使用规范汉语语言,促进中华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郭亮. 解读“网络流行语”中的青少年网络舆论表达——“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语言、思维习惯的影响研究综述[J]. 文化学刊,2016,(7): 173-177.
[2]邵敬敏.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异及其社会心理审视[J]. 《语言文字应用》, 2016, (3): 25-33.
[3]刁晏斌. 青少年网络语言使用的代际差异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no. 5, 2018, pp. 56-63.
[4]王寅. ‘梗文化’的传播机制与传统文化符号的消解[J]. 《现代传播》, 2020,(7) : 98-105.
[5]Crystal, David. *Internet Linguistics: A Student Guide*. Routledge, 2011.
[6]Thurlow, Crispin. *Digital Discourse: Language in the New Media*. Oxford UP, 2020.
[7]Jenkins, Henry. *Confronting the Challenges of Participatory Culture: Media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MIT Press, 2009.
[8]UNESCO. *Global Report on Language Diversity in Digital Media*. UNESCO Publishing, 2021.
[9]Androutsopoulos, Jannis. *Mediatization and Sociolinguistic Change*. De Gruyter, 2014.
[10]李宇明. 网络语言与语言生态[J]. 《语言战略研究》, 2019,(2): 12-22.
[11]马若宏. 矛盾式表达——兼谈该类网络流行语的认知理据及流行动因[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4(1):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