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3,Issue 1
建筑的诗意构造——再谈宁波博物馆设计
本文以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为核心案例,从建构文化的理论视角出发,探索其表皮材料与建造方式中蕴含的诗意表达。通过对“瓦爿墙”对历史记忆的保存与“竹模混凝土”对自然质感的转化的分析,揭示建筑如何通过物质语言传递精神内涵。这些实践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提出的“建构诗学”形成西方理性与东方“寓情于物”意境的对话,共同指向“建构”作为连接物质与精神、传统与创新的核心价值。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不仅实现了历史与自然的双重对话,还通过建构将传统转化为当下的语言,触发普世的情感共振,展现了诗意构造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1]戈特弗里德. 森佩尔.建筑四要素[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肯尼思・ 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张承.表皮设计中的建构逻辑研究及其启示[D].天津大学,2012.
[4]高雨薇.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J].绿色中国, 2015(8):9.DOI:CNKI:SUN:LSZG.0.2015-08-019.
[5]Ding,Feng.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o Urban History Humanities by Taking Museums as Cases[C]//2019.
[6]韩玉德,吴庆兵,陈海燕.宁波博物馆瓦爿墙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 2010(7):3.DOI:CNKI:SUN:SGJS.0.2010-07-034.
[7]麻响箭.自然视角下的建筑传统文化回归——解读中国美院象山校区[J].建筑与文化, 2014(1):2.DOI:10.3969/j.issn.1672-4909.2014.01.032.
[8]隈研吾日,计丽屏译者.《负建筑》[J].世界发明, 2008(12):1.
[9]李保峰,丁建民,徐昌顺.青龙山白垩纪恐龙蛋遗址博物馆适宜建造研究[J].建筑学报,2014,(07):102-106.
[10]王澍.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宁波博物馆创作笔记[J].时代建筑, 2009(3):14.DOI:CNKI:SUN:SDJZ.0.2009-03-014.